痛经可谓是好多姑娘的毕生之敌,痛经的患病率一般为45%-95%。
严重的痛经就像「渡劫」,会让人丧失行动能力,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
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陈慧芳表示,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,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的现象,甚至痛及腰骶,随月经周期性发作,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、冷汗淋漓、手足厥冷,甚至昏厥。
原发性痛经经过足疗程的治疗,患者饮食,生活起居调理得当有彻底治愈的可能性,但贪凉饮冷,不注意保暖,少数病人仍会复发。
继发性痛经需积极治疗,长期管理,难以根治。
中医根据患者疼痛的性质、月经颜色的情况、伴随的症状以及舌脉,可分为寒凝血瘀证、气滞血瘀证、湿热蕴结证、气血虚弱证、肝肾亏损证。
痛经并不都是因为宫寒。中医认为痛经多是外感病邪、生活饮食不慎、体弱虚损,导致冲任、胞宫气血运行不畅,不通则痛,或冲任、胞宫失于濡养,不荣则痛。
中医治疗痛经的原则: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。
经期疼痛时,当急则治标,以止痛为目标;平时缓则治本,审因论治,或活血化瘀,或温阳补肾,或益气养血,以使冲任、胞宫气血和畅为目标。我们尤其需要重视非经期的治疗。
中药内服
根据患者症状、体征分析,不同证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法则与方药。
针刺
针刺可达到疏通经络,调和脏腑的作用。常规针法联合、“房氏调经促孕十三针”或者“腕踝针”往往事半功倍,若选穴精准,运用得当,往往一针起效,经期疼痛严重时不妨试试针刺哦。
艾灸
艾灸借助温热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传导,以温经通络、调和气血、消肿散结、祛湿散寒,从而达到温经通络止痛的目的。
高某,女,38岁。
主诉:素有腰痛,肛门至小腹憋胀疼痛,经期加重,甚者小腹剧痛,月经20天一至,血量不多,色暗红,有块,5~6天净。
诊断:气滞血瘀。
治法:活血行气。
处方:桃红四物汤加减:
当归12g,生地黄10g,牡丹皮10g,赤白芍各10g,丹参20g,川芎10g,益母草15g,牛膝15g,槟榔片10g,厚朴10g,石菖蒲10g,三七粉6g(冲服),桃仁10g,红花10g,路路通20g。连服11剂。
反馈:经中医调理一月余,经期未见腹痛及下坠感,血量正常,病已愈。